返回首页
观点·实践CURRENT AFFAIRS
观点·实践 / 正文
普惠金融的甘肃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紧迫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对发展普惠金融的逻辑思考

  普惠金融的逻辑核心: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形成贫困群众自身“造血”机制,是决定其他一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普惠金融的对象应为具备劳动能力并且具有生产经营意愿的贫困群众,要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制度的商业模式。

  普惠金融的逻辑支点:建立为贫困群众服务的信用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这对于金融机构掌握贫困农户的真实财产和收入状况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立与推广,这种递进式的激励相容信用制度体系,有利于贫困群众集体信用意识和守信行动的增强;三是建立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制度,保险机构为发放扶贫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信用履约保证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用违约风险;四是发展农业产值保险制度,既增强了农户收入的稳定性,提升了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又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五是财政建立信用担保基金和信用风险补偿金,这对于降低信用风险,增强放贷银行的积极性,减少风险溢价,降低贷款利率,实现普惠金融制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的逻辑补充:引入第三方力量,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同时支持贫困群众获得优惠利率贷款,提升金融供需间的匹配效率,有效解决普惠金融“低价格”与“高成本”、“低收益”与“高风险”之间的矛盾。

  甘肃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金融精准扶贫,凝心聚力拔穷根。为贫困群众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支持,让有生产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获得公平发展机会,是甘肃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人民银行兰州中支与多部门协作,构建出“财政资金撬动、政府责任联动、金融保障推动”的银政联动机制,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创新并发展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惠农贷款和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多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普惠信贷产品,累计投放1300多亿元,惠及200多万贫困农户。截至2018年3月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43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贫困人口从2011年末的842万降至2017年末的189万;贫困发生率从40.5%降至9.6%。

  (二)突出县域产业发展,多方联动强“造血”。普惠金融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县域经济弱、产业化水平低是目前甘肃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兰州中支将支持县域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来抓。2014年,联合创新推出双业产业贷款,精准对接牛羊养殖和设施蔬菜两大富民特色产业,贷款累计投放340多亿元,支持20多万个涉农(扶贫)经济主体发展。2017年,与多部门研究推出1000亿元的特色产业发展贷款,由省金控集团组建省级融资担保公司,筹集100亿元担保基金,提供可靠稳定的政策性担保。组织研发并上线推广了全国首个集确权登记、流转交易、抵押贷款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 “两权”抵押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针对县域产业风险大的实际,探索推出“政策性保险+特色农业”精准“滴灌”模式,在全国首推中药材产值保险、畜草贷款保证保险等,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00多亿元。

  (三)突出小微融资关键,千方百计破瓶颈。小微企业既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难点。兰州中支从部门协作、政策倾斜、产品创新、抵押担保品拓宽等多个维度,全力排“忧”解“难”。2015年,联合推出小微企业互助担保贷款,通过“企业互助+政府担保(风险补偿)”的模式,省市两级财政累计出资近10亿元筹建风险补偿金,累计投放贷款138亿元,惠及3700多家小微企业。2016年,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税易贷、银税通等22个银税互动产品,累计为两万多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100多亿元。2017年初,联合制定《甘肃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开展小微企业“双创”金融服务创新试点。2017年末,联合启动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三年专项行动,推动辖内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帮助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实现2000多家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800多亿元。

  (四)突出信用信息建设,持续发力固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当前甘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掣肘。兰州中支探索构建了“农户+企业”为两翼、信用信息服务为支撑的征信服务体系。农户信用体系广覆盖,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全国首个省级“农(牧)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累计为452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其中评定信用农户385万户。鼓励金融机构为信用等级高的农户简化手续、下浮贷款利率,优先提供贷款支持,累计为377万信用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00多亿元。企业信用体系提效率,持续推进信用企业评选、信用企业培育,探索建设股交中心企业信用体系,创新开展新三板上市企业信用贷款试点,鼓励银行机构利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信用良好的挂牌企业开启“信用绿色通道”,提供融资便利。

  (五)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优服务。针对甘肃地域广阔、地形狭长、地貌多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难度大、成本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网点改造升级,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搭建数字普惠平台,构建“传统+现代”相补充、“数字+普惠”相融合的金融服务体系。传统网点建设“求全”,推动金融机构优化布局县域乡镇(社区)物理网点,全省累计建设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近4000个,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同时,全面推进助农取款转型升级,通过布设2.2万个助农取款点,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到所有“双通”行政村。现代支付服务“求新”,大力实施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扩大“云闪付”应用范围,有效拓宽非现金结算支付渠道。目前,全省农村累计发行银行卡8000余万张,人均接近5张。数字普惠金融“求突破”,组织研发、建成集“支付服务”“在线查询”“金融宣传”三类42项业务,兼容银行移动服务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兼具开放性、安全性、便捷性、普惠性特点的 “普惠金融共享家园”移动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关注用户36.12万人,办理业务3.86万笔,信息查询34.68万次,访问网页36.43万次。

  (六)突出支撑体系建设,多维联动促发展。健全完善可靠稳定的支撑保障体系是普惠金融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兰州中支通过教育宣传、权益保障、智库咨询、监测评估有效联动,构建起立体多元的普惠金融支撑体系。金融知识宣传行政村全覆盖。联合政府、高校、金融机构及主流媒体成立“普惠金融专业委员会”“丝路普惠金融30人论坛”和“丝路普惠金融研究中心”三个智库机构。连续组织三届西北金融高峰论坛,聚合各类政府资源、金融资源、学术资源,为全省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普惠金融监测评估制度化。普惠金融专项评估实现了对扶贫、涉农、县域、小微企业等多个领域,以及征信、支付结算、宣传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基础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有效发挥了正向激励、引导作用。

  普惠金融工作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分散、偏远,导致业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此,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市州加强银政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担保增信、风险补偿作用,撬动小微、创业贷款扩大投放;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村三级组织,充分借助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了解当地产业、熟悉本地农户的天然优势,在支农贷款、农业保险的办理、回收等环节紧密合作,既降低金融风险,又满足企业、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

  (二)正确处理金融精准脱贫与其他普惠金融工作的关系。我国省份之间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普惠金融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金融精准脱贫是甘肃现阶段普惠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发展资金不平衡、不充足问题的主要抓手,需要以超常规手段加大信贷投入,尽快补齐全省普惠金融发展短板。同时,也要明确区分金融精准脱贫与其他应该以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支付结算、消费贷款等普惠金融工作之间的界限,避免发生“搭便车”现象,无故抬高政策成本,减弱政策效果。

  (三)正确处理信贷支持和基础金融服务的关系。在以脱贫攻坚为首要任务的发展阶段,普惠金融工作的重心是想方设法为贫困地区和群众提供低成本的信贷资金。而在部分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重点是满足对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衍生出的需求。针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一方面,综合运用扶贫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撬动、放大低成本信贷资金投放,同时持续调整优化扶贫贷款的投向和结构,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重要导向,不断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正确处理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关系。2017年以来,甘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逐步暴露,信贷资产质量有恶化趋势。这里既有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机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内控机制弱化。目前,兰州中支已配合政府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续贷政策,推进贷款偿还工作有序展开,并通过风险摸排、稳健性评估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贷款风险管控,积极为甘肃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作者为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行长)

责任编辑:梁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