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本报关注CURRENT AFFAIRS
本报关注 / 正文

专家展望未来经济:

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 对外开放仍是主旋律

  当前,我国经济正加快转型发展,重要发达国家央行预计将加快缩减QE,技术创新正日新月异。展望世界经济形势,诸多新变化正在涌现,未来,全球秩序将如何变化?经济和金融业将会沿着怎样的路径演变和发展?

  在11月15日于北京举行的第八届财新峰会上,与会各国专家共同解读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

  经济增长驱动力要注入“新鲜血液”

  IMF预测,2018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将升至4.85%,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将回落至2%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差距将会持续扩大,新兴经济体在未来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当下,全球经济虽然明显回暖,但增长的驱动力并没有填充“新鲜血液”。

  “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主线是中国的房地产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黄益平表示,大宗商品市场引领的能源和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达到70%左右。因此,虽然经济向好,但事实上并没有新的引擎推动生产力提高。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然而,新经济和旧经济之间的发展是背向而行的,具体表现为,一旦传统制造业回升,新经济的比重就会随之下降。”在黄益平看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企稳或者回升,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创新、需要技术进步。

  实际上,我国经济中已有不少创新元素,如移动计算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但这些新技术和新企业并未有效提高我国的总要素生产率。黄益平分析称,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技术进步很快,但没有被统计到生产率指标中;二是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可能并未覆盖全局;三是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率提高需要规模效益,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

  “我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增长并开启新周期的关键,不在于库存是否下降或房地产市场有没有回暖,而在于新产业的崛起和旧产业的及时退出。” 黄益平强调。

  金融改革关键看效率

  “中国可在加强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同时,推动更多实质性改革,比如,适当放开资本账户,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等。”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冯国经冯国纶基金教授陈志武建议。

  当前,我国对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渐高,市场流行“脱虚向实”的说法,因为相比金融业,制造业创造利润更加困难。因此,加深市场化程度和构建良好的监管体系将是未来金融改革两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对此,陈志武建议,未来中国应加大对金融行业的投入,放宽对金融创新的管制;通过增强金融竞争,让市场能为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从而降低金融行业过高的回报率。

  “未来,我国金融领域有两大改革重点。一是针对市场化的不彻底,要提高金融服务群体的覆盖率;二是提升风险把控的精准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控金融风险。”黄益平表示。

  “不应把信贷指标、融资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衡量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的标准,金融改革关键要看效率,要看对实际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黄益平强调。

  全球经济秩序根基仍稳

  “虽然自由贸易和全球化饱受质疑,但‘基于规则的全球经济秩序’依旧有着强劲的根基。”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安思捷表示。

  实际上,截至目前,没有国家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受法律约束的规则仍在运作;全球仍在发挥作用的自由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279个,并让自由贸易协定成为WTO规则的一部分。

  安思捷称,贸易目前占全球GDP的60%,而在1960年这一比例只有24%。她认为,自由贸易能够增加附加值,增强基于规则的全球化韧性。

  “单枪匹马不如万众一心,欧洲支持多边主义而非单边主义。”法国驻华大使黎想在演讲中也着重提到贸易保护主义及公平互惠原则。他认为:“在欧洲,我们一直相信自由贸易及全球化的好处。从欧洲的角度来说,为了实现公平互惠,欧洲会进一步开放市场。”

  法国的改革蓝图要在整个欧洲及欧盟的区域大背景下才能实现。欧盟及欧元区也在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促进一体化。黎想呼吁,欧盟需要在银行联合、金融市场等议题上作出相关让步,进一步促进单一市场发展,建立欧盟层级的中央预算机制等。

责任编辑:yhao